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3600782571
邮箱:
地址: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德惠路1号A区会馆副楼9楼
一、 对狮子的最早认识
狮子是最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之一。狮子体形硕大,头部宽阔,鼻骨较长,鼻头呈黑色。耳朵较短,近圆形。四肢强壮,爪子较宽,尾巴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毛发较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雄狮颈部周围包着一层鬃毛,称作“狮鬃”,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雄狮猎物前和黎明起身前往往大声吼叫,这就是著名的狮吼。狮子力大凶猛,其他动物望而生畏。中国境内发现的狮子大部分为亚洲狮。亚洲狮身躯略小,体长1.1-2.8米,体重100~190公斤。
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的往来甚早,狮子是被作为贡品而传入中国的。在战国时期,古人对狮子也许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后,西方的物产与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因此东汉时期,就有了狮子传入中国的正式记载。在中国早期文献中,“狮子”被写作“师子”。《后汉书》中有最早的贡狮记录。东汉章和元年(87年),“月氏国献师子。”第二年(88年),又有“安息国献师子。”从《后汉书》到《明史》,历代正史本纪记载的外国贡狮就有21次。最后一次贡狮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葡萄牙使臣本笃携带非洲狮子朝觐。这些贡狮主要是通过陆路进贡的。明代郑和下西洋,从马六甲带回狮子,证明狮子传入又多了一条途径。
现在所知的有关狮子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班固撰写的《汉书》。《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国有师子,似虎,正黄,尾端毛大如斗”,又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官,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1]
乌弋,就是今天的阿富汗赫拉特地区,现在仍然是野生狮子的重要栖息地和保护区。文中记述了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国家将其作为礼物传入中国的。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汉文景之时狮子已经传入中国。此后,西域人献狮子的记录不断出现。
西汉时,“狻麑”一词也指狮子。《尔雅·释兽》:狻麑,如虦猫,食虎豹。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穆天子传》曰:狻猊日走五百里。……释曰:即师子也,出西域,其状如虦猫,食虎豹,善走者也……释曰:云“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者……阳嘉三年,“疏勒国献狮子、犎牛”。注引《东观记》曰:“疏勒王盘遣使文时诸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2]。
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瑞兽,佛经中也经常出现对狮子的记述。《大正新修大藏经》中,汉译佛经都直呼师子,未见狻麑。
二、 艺术之狮
狮子不是中国固有的产物,自然界中真实的狮子中国人实际上很少看到,就是在为数不多传到中国的狮子,也还发生过放归和“却贡”的事情。可是,以狮子为原型创作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数不胜数,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这种现象饶有趣味,狮子不但在中西交流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魏洛阳城有专门关狮子的封闭式的里坊,《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
“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罗国胡王所献,背施五采屏风,七宝坐床,容数人,真是异物。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丑奴破,始达京师。”
在《洛阳伽蓝记》卷五的宋云行纪中,宋云在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在乾陀罗国的一所寺院中看到跋提国送给乾陀罗王的两头狮,“云等见之,观其意气雄猛,中国所画,莫参其仪。”
宋云远在异域看到了真实的狮子之后才发现和在中国看到的狮子形象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于是发出了“中国所画,莫参其仪”的感叹。自然界中真实的狮子与观念之中想象的狮子的差别,通过这条文献可以得到清楚的证明。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根据想象创作出来的观念之狮在中国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当人们看到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狮子的时候,有时候的反应却是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的。唐代武则天年间,大食国献狮子,姚思廉上疏请求却贡。《新唐书》卷102《姚思廉列传》里说的理由是狮子“非肉不食,自碎叶至都,所费广矣”。武则天同意了姚思廉的请求。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撒马儿罕苏丹进贡两头狮子,《明史》卷322《西域列传》里记陆容上疏曰:“此无用之物,在郊庙不可以为牺牲,在乘舆不可以备骖服,不宜受。”弘治二年(1499年),撒马儿罕又进贡狮子,大臣倪岳请却其贡,更加义正辞严:“臣观撒马儿罕所进狮子,乃夷狄之野兽,非中国之宜蓄。留之于内,既非殿廷之美观;置之于外,亦非军伍之可用。且不免以彼无用之物,易此有用之财。”明孝宗嘉纳其言。李东阳为此还写了一首歌颂皇帝圣明的《却贡狮诗》。
因此,在中国传统狮子造型艺术中,既有一些写实性的狮子形象,更多的则是根据想象创造出来的“狮形”艺术。尤其在唐代之前,这种“狮形”艺术作品数量较多,后人对于这种“狮形”艺术产生歧义,混淆狮子与天禄、辟邪、麒麟的情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狮子与天禄、辟邪、麒麟的关系
汉唐时期的天禄、辟邪、麒麟等雕塑往往表现出狮子的特征,给这些石雕名称的界定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南朝时期的陵墓神道石刻造型大体一致,似狮非狮,似鹿非鹿,有的作独角,有的作双角,有的无角。关于南朝陵墓石兽名称,历来说法不一。唐代许嵩《建康实录》中称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兽为辟邪,而同是唐代的姚思廉所撰《梁书·武帝纪》却称之为麒麟;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统称南朝帝王陵墓神道石兽为麒麟。因此,这里首先对天禄、辟邪、麒麟等进行形态上的辨识,以便从造型上将本文所要研究的狮子与它们区分开来。
1. 天禄、辟邪的辨识
“天禄”一词原意是指天赐的福禄,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3]陆机于《文选·汉高祖功臣颂》中云:“赫矣高祖,肇载天禄。”[4]天禄成为兽的名称,则见于汉代东方朔《十洲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真仙灵宫,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巨齿,天禄长牙,铜头铁额之兽。”[5]这不仅说天禄、辟邪是一种兽类,而且将狮子说成是传说中辟邪和天禄的结合体。天禄、辟邪成为中国神兽,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
天禄的艺术原形来自西域动物“扶拔”。这种动物最早见载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城)去长安万二千里,……大国也。……而有桃拔、师子、犀牛。……绝远,汉使希至。……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6]据此可知,乌弋山离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南道的终点,汉使稀至。这里提到的“桃拔”应是“扶拔”的讹误。曹魏孟康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7]《后汉书·章帝纪》载:“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8]《后汉书·西域传》再记:“安息国,……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9]可见,“天禄”与“扶拔”、“桃拔”、“符拔”、“天鹿”指的是同一种动物,生活于中亚和西亚地区,形体如麟,似鹿,头生角。
“辟邪”,来源于梵语,意为“大狮子”,古人认为有辟邪祛鬼的作用。明代周祈《名义考·卷十》载:“祓除不详,故谓之辟邪;永绥百禄,故谓之天禄。汉立天禄于阁门,古人置辟邪于步揺上,皆取祓除永绥之意”。汉籍《急就篇》卷三:“射魃辟邪除群凶”,唐代颜师古注曰:“射魃、辟邪,皆神兽名也……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
文献记载中辟邪与天禄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后汉书·灵帝纪》中唐人李贤注云:“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10]
2. 麒麟的辨识
麒麟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一种灵兽,先秦文献中关于麒麟的记载并不鲜见。早在《诗经·周南》、《春秋》、《公羊传》及《左传》等春秋文献中麒麟以“麟”或“麐”见载,“麒麟”并称的最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礼·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薮”,[11]又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12]
先秦时期,麒麟是体现仁德的瑞兽,其形象是有角的鹿类动物。《诗经·周南·麟之趾》有载:“麟之趾,振振公子,吁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吁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吁嗟麟兮。”[13]“振振”形容人多势盛,又指仁厚德盛。这里用麟比喻文王的子孙个个宽厚仁爱。《公羊传·西狩获麟传》有载:“(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麐而角者。”[14]从这段记载可知,麟也不是中国所固有的动物,它的形象是有角、类鹿。
在中国古代,四灵说以东方为龙,西方为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龟。到东周时期,则流行五行说,以五色即青红白黑黄,分别配五方即东南西北中。《礼记·礼运》:“麟,中央轩辕大角兽也。”[15]把麟作为中央神兽,以黄色作配,为以后麟代虎成为五灵之首,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四灵说有了新的阐释。《礼·礼运》:“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以为畜,故兽不狘。”[16]郑駮说:“三者取象天地人,四者取象四时,五者取象五行,今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是则当四时明矣,虎不在四灵。”[17]《大戴礼》说:“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龟龙麟凤,所谓四灵。”[18]这里虽说到五精,但除去圣人,仍然与《礼·礼运》中的四灵相合。汉人许慎案《礼记》时提出了新的说法:“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19]这就是五灵说。后世典籍中也有“麟凤五灵,王之嘉瑞”,以及“麟凤与龟龙白虎五者,神灵之鸟兽,王者之嘉瑞也”[20]的说法。
汉代文献中有关麒麟的描述仍然与鹿的形象极为相象。《汉书·终军传》说:“从上幸雍,获白麟,一角而五蹄。”[21]显然是一种独角鹿的形象。《尔雅·释兽》把麒麟解释为“麕身、牛尾、一角”[22],《说文》中分别对“麒”、“麟”、“麐”作了解释:“麒”,解作“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麟”,解作“大牝鹿,从鹿粼声”;麐,解作“牝麒也,从鹿吝声”[23]。总的说来,麒麟形象的基本特征有:麋身、牛尾、五趾、一角(肉角)。
汉代时,还有外国贡麒麟的记载。《汉书·宣帝纪》中有载:“九真献奇兽……驹形,鳞(麟)色,牛角,仁而爱人。”[24]班固在《西都赋》中明确说到了长安西郊的上囿禁苑,“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踰仑昆,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三万里。”[25]于是此后又出现了不同于古传的麒麟形态。刘向在《说苑·辨物篇》中也详细地描述了麒麟的体性:“麒麟,麕身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有质文也,悠闲则循循如也,动则有容仪。”[26]东汉王充《论衡》中说:“孝宣之世,九真贡献麟,状如麞而两角如鹿。”[27]《尔雅·释兽》更加详细地展开描述:“麟,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这些描述大概来自实物,麒麟无论从体形、颜色、角、蹄的描述上都发生了变化,明显是形体高大的鹿类,与长颈鹿的特征十分吻合。江苏徐州贾旺的东汉画像石中更清晰地刻画了数头神态各异的麒麟,从画面上可看出,所谓的麒麟,与现今的长颈鹿形象极为相近,都是躯高颈长,似鹿非鹿,身被纹彩,头上生有肉角,尾如牛尾的动物。在徐州茅村汉墓的画像石中也有与长颈鹿形象相近的麒麟画面。
就麒麟石雕而言,至晚在秦始皇时代已经作为石象生列于陵墓之前。汉籍《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抱,上枝荫覆数亩,其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28]但并没有麒麟造型的描述。而于陵墓前列置石麒麟、石天禄、石辟邪等神兽流行于东汉。天禄、辟邪的艺术形象对传统的麒麟艺术形象影响极为深远。南朝帝陵前的麒麟石雕形象经常与天禄相对出现,并受其影响,从类鹿形象转变为狮虎形象。
四、 辟邪、天禄、麒麟等神兽雕塑狮虎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写实的动物,一类是用不同种类的动物夸张变形、混合而成,即纯属想象的动物。后者往往是“祥禽瑞兽”,辟邪、天禄、麒麟等神兽都属此类,但至少在东汉,他们的形象都与狮、虎比较接近。神兽之所以出现狮虎化,我们分析大概有几种原因:
首先,威猛的狮子形象符合人们对神兽的种种希冀。中原地区不是狮子的原产地。历史上,狮子最早是西汉时从西域诸国作为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狮子是百兽之王,被当成威猛、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这些习俗也随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土。因此,狮子也被认为具有辟邪攘灾安吉等神异功能。作为保护神,狮子雕塑后来广泛出现在寺院、陵墓、门阙之前。
狮子本就可称为辟邪。《益州名画录》记载:“蒲延昌者,孟蜀广政中进画授翰林侍诏,时福感寺礼塔院僧模写宋展子虔狮子于壁。延昌一见曰:但得其样,未得其笔耳。遂画狮子一图献于蜀王。昭远公有嬖妾患病,是日悬于卧内,其疾顿减。王乃召而问其神异。延昌云:宋展氏子虔于金陵延柞寺佛殿之内,画此二狮子,患人因坐壁下或有愈者。梁昭明太子偶患风恙,御医无减,吴兴太守张僧琳模此二狮子,密隐寝堂之内,应夕而愈。故题曰辟邪,有此神验久矣”[29]。张僧琳是南朝梁武帝时的著名画家,他画的“二狮子”,题曰辟邪,具有驱魔祛邪,利物利人的奇特功能。说明在当时,狮子是可以称为辟邪的。《水经注》曰:“汳水迳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因葬三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陵前有师子、天鹿”[30]。文中“师子”即“狮子”。这是传世文献所载的最早的狮子石雕,从碑铭可知,设置狮子的目的是镇慑邪魔、守护墓主灵魂平安。而能够“辟邪除群凶”的正是“辟邪”。因此,在艺术形象和实际使用上,“狮子”与“辟邪”趋于一致。《抱朴子》中就说:“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羔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之饿鬼饿兽,不敢犯人也。”人们赋予狮子避邪御凶的神性,希望狮子具有消除或防御来自超自然的病源或祸患的能力。这样,狮子就被赋予了避邪的功用。
其次,老虎威武、凶猛,是强大武力的象征,在中国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和保护神。虎作为四神之一,其艺术形象在汉代的墓葬中有许多表现。而狮子在进入中原地区前后,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口耳相传,人们都参照老虎,介绍狮子。狮子作为殊方异物,甚是珍贵,东汉时石匠们恐难见真容,他们按照老虎的形象塑造狮子。直到宋末元初,学者周密在他的《癸辛杂识》中还曾有这样的记述“近有贡狮子者,首类虎,身如狗,青黑色,宫中以为不类所画者,以非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曰:“狮子……身才短小,绝类人家所蓄金毛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出现了人们见惯匠人们创造的狮子形象,当一睹真狮反而不知是何物的怪现象,原型的天然隔绝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中国早期的一些石兽与狮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一,它们早期形象的出现,与狮子相同,都是在没见过实物的情况下匠人凭着相关叙说和创造力艺术加工出来的。一些神兽,本不存在;而狮子初入内地,也并不被广知,它们的形象,都是依靠创造加工出来的。第二,在狮子被内地人士所知后,其形象成为当时一些石兽的创作蓝本。第三,内地本有老虎,其形象亦被人所知,中国早期的一些石兽及最初的狮子形象也有仿照老虎的成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狮子和老虎这两种动物在形象上客观存在一些共同点决定的。
正是因为创作过程中不同动物形象的相互借鉴,才使它们的明确区分成为了一个难题。因此,需要我们将石雕狮子与这些神兽的形象作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石狮雕塑自己的形象特征。
- 2023-02-14 双层惠安芝麻灰八角凉亭建成
- 2022-09-03 禅意景观石雕小沙弥样式图片大全
- 2022-08-26 欧式石材罗马柱 别墅大理石罗马柱
- 2022-08-19 罗源青石雕龙柱 寺院盘龙柱雕刻
- 2022-08-05 广场石材栏杆定做 石雕栏杆雕刻——晋江吾悦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