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3600782571
邮箱:
地址: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德惠路1号A区会馆副楼9楼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厅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马丁堂是我国第一座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建筑物,马丁堂的建筑面积约2335平方米。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陆达礼堂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
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
马丁堂长50.68、宽16.14、高15.8米,总建筑面积2516.48平方米,总使用面积1572.48平方米,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前后开门,南立面的正中央为主入口,两边各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次入口,地下室入口设在西立面下方,门前均有花岗岩台阶。南门楣原标有“MARTIN HALL”,现为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整座建筑从宏观上追求一种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这是我国第一栋用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也是我国最早以钢筋混凝土做地面的建筑。
100年来,马丁堂被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马丁堂最初的建筑特征为典型的英式风格,周边敞廊,即主要利用房间的周边以柱廊的形式将其围合,所形成的开敞的外廊成为室内外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空间和生活空间。一层使用了平缓的砖拱起装饰作用,二三层没有拱券,中以红砖分割成东、中、西堂,各堂间隔墙砌壁炉。外墙为优质清水红砖墙,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以及花岗岩砌出的各式线脚,具有细腻多变的风格。墙体用一皮顺砖,一皮丁砖的西式砌法,砖缝用石灰砂浆勾成“灯草缝”,十分讲究砌砖和拼砖艺术,给人以精致、庄重、朴素大方之感。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四面直坡顶,石棉瓦,6个壁炉的烟囱伸出屋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岭南大学的永久性建筑上都盖上了绿瓦,马丁堂也从此成为了红墙绿瓦建筑特色的代表作。它第一次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墙身组合在一起,但在大屋顶的处理上,没有传统宫殿式的曲线设计,而是较为接近岭南民居屋顶的平直处理方法,以适合钢筋混凝土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从建筑角度讲,马丁堂并不是完美之作。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由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和构成法式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导致了马丁堂墙面的西式处理比较成熟,但对其中式屋顶的处理却显得颇为单调,尤其是马丁堂屋顶的烟囱,显得怪异突兀,这也可能正是这个时期岭南地区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体现。
1930年之前,马丁堂屋顶南面正中加盖了两个老虎窗,二层和三层部分敞廊改为封闭式外廊,后来又在原柱廊上加建窗扇,柱廊栏杆改为砖砌,某些部分嵌入了岭南建筑特有的琉璃花格,这样就完成了敞廊到封闭式外廊的转变。与此同时,屋顶改为宫殿式歇山顶,拆除了原有的烟囱和老虎窗。外廊安装的基本都是满周而设的大面积窗,大多是向外平开的木框玻璃窗,这样,外廊通风采光功能基本保留,还增加了防风防雨的功能。但不足之处就是其外廊的通透感、建筑外立面的阴影美因此而相对减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堂外的石狮和堂内的大理石雕塑,这些精美的附属装饰物甚至有着比马丁堂更悠久的历史。南门正中央的石狮是钟荣光先生从一个旧庙中找来的。此石狮为典型的“南狮”形象,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
如果说南门外的石狮子是中国南方雕塑艺术的代表,那么马丁堂一楼中厅里一对西洋石狮则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石狮子体形较小,具有鲜明的西方写实特点,骨骼和肌肉表现突出,体积感较强,十分逼真。堂内的11件大理石雕塑,相传是康有为先生在欧洲游历时从意大利购得(亦有人认为是从法国卢浮宫带回),这就使这些石雕更具有纪念意义,也给马丁堂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情调,真可谓东西文化荟萃于一堂。
总之,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丁堂的发展历程
1904年----提交方案设计
1905年----由美国的一家公司建成,是康乐园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初称“东堂”,因其建设费用由美国董事会筹集,其中以马丁先生捐资最多,遂更名“马丁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了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1930年前--马丁堂屋顶南面正中加盖了两个老虎窗,二层和三层部分敞廊改为封闭式外廊,后来又在原柱廊上加建窗扇,柱廊栏杆改为砖砌,某些部分嵌入了岭南建筑特有的琉璃花格,这样就完成了敞廊到封闭式外廊的转变。与此同时,屋顶改为宫殿式歇山顶,拆除了原有的烟囱和老虎窗。
1912年--1917年,马丁堂内共开教室18间,岭南学堂的中学、大学和小学最高两年级均设于此,此外,还设有物理、化学等实验室。马丁堂一楼中部曾由博物馆暂用,陈列动植物矿物标本、古今中外货币以及风俗历史器物,岭南大学文学教授冼玉清女士就在这里担任馆长,一任便是25年。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秀丽典雅的风景中有一座古朴古香而又引人注目的建筑,它就是马丁堂。
1948年---马丁堂主要作为图书馆使用,教育系办公室和另外的两间教室也在此地。
1982年---马丁堂是中山大学的主要图书馆。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这里主持过图书馆工作,如享有“北刘南杜”盛誉的图书馆学大师杜定友先生,著名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先生,著名教育家陈一百先生,中国近现代档案学奠基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史地学家周连宽教授,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何多源先生,校图书馆原馆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创办人连珍先生等。
1983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后连同博物馆,一起迁入马丁堂,图书馆迁至马岗顶的新馆。如今,马丁堂是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人类学博物馆及华南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教学中心所在地。
1996年---马丁堂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
1997年---被定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携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
2002年---被广东省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丁堂历史价值及其保护
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作为中山大学康乐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马丁堂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经历了一点一滴的变迁,见证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让我们高兴的是,它依旧安详地栖息在我们校园之内;一百多年来,尽管马丁堂经历布置和功用的更变,但是从外看,它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与这些年来管理者对其保护是分不开。现今,马丁堂三楼还是没有对外开放的,据说是因为消防等保护措施还没能做到位,所以目前还未能开放。对此我们深表理解,除了博物馆外,马丁堂的整体保护意识还略显不够,作为办公用地,从微观上关注马丁堂的原件保护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马丁堂内堂的样貌以及装饰已经与原样差距甚远;另外,有历史价值的物件缺乏管理和定期保护。
马丁堂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沉淀了百年的历史文明,完整的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历史变迁,价值不可估量,是中山大学宝贵的财富。马丁堂作为中山大学的历史遗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时光流逝,它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考验,迸发出灿烂的文化光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件朴实的文化艺术品。我们在为它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爱护它。保护的要求是严格的,具体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1. 首先要保护马丁堂的实物建筑。百年风雨的侵蚀使马丁堂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这要求相关部门定期拨款对马丁堂进行维护与修缮,同时,不能损坏马丁堂的风貌。可以成立专门的保护小组,发起和监督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不仅要保护实物建筑,更重要地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可以在学校组织马丁堂历史文化讲座,让更多同学了解中山大学的历史变迁,在同学中宣扬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性,自觉地形成保护历史遗迹、传承中大文化的氛围。
3. 设计专门的保护规划,结合与整体校园的结构布局,实施综合性、全局性的保护措施,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
4. 马丁堂三楼现用作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物馆,成列了很多文物珍品。建议对文物建立档案,并进行编目造册,聘请专人进行管理。
5. 必须做好马丁堂的防火防盗工作。一旦发现文物面临危险,要及时制止,报文物上级单位,以便对文物进行及时抢救保护。
6. 随着时代的进步,马丁堂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马丁堂得到保护,又要有利于中山大学的发展。
7. 马丁堂作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学办公地点,必须处理好马丁堂的自身保护与现代化需求的矛盾。马丁堂的应用与装修,必须以维护历史风貌为前提,不得损坏马丁堂的内部结构。
马丁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只是赋予我们荣誉,更重要的是明确保护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山大学悠久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 2023-02-14 双层惠安芝麻灰八角凉亭建成
- 2022-09-03 禅意景观石雕小沙弥样式图片大全
- 2022-08-26 欧式石材罗马柱 别墅大理石罗马柱
- 2022-08-19 罗源青石雕龙柱 寺院盘龙柱雕刻
- 2022-08-05 广场石材栏杆定做 石雕栏杆雕刻——晋江吾悦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