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昊陵
太昊陵即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有内外两城,建筑很多,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余米,陵前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太昊伏羲氏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传说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陈。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这里都举办“朝祖进香”庙会。因太昊陵是中国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甘肃伏羲庙
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区,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古时伏羲、神农部落即聚居在这一地区,后人便在此修庙祭祀。庙为两门三进。主体建筑太极殿,面阔7间,进深5间,通长26.6米,上覆重檐歇山琉璃瓦顶,殿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庙院内有古柏、古槐几十株,依然生长茂盛。庙内还有塑像、壁画、碑碣等珍贵文物。
河南轩辕故里
轩辕故里位于郑州市南部40公里外的新郑市北关。黄帝姓公孙氏,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号称“轩辕氏”。黄帝生在这里,因而这里成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根之所在。轩辕故里为后人所建,大殿塑有高大的黄帝塑像,四壁绘着有关黄帝事迹的壁画,还有内容翔实的文字介绍。东西两座厢房里分别供有黄帝二妃嫘祖和嫫母的塑像。此外,这里还有黄帝故都、仓颉造字台遗址等。
陕西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史传神农炎帝生于姜水九龙泉,旧时宝鸡境内天台山与姜水畔目口建有规模巨大的神农庙、炎帝殿待,后均毁圮。?993年于此重建炎帝陵寝,以常羊山为主体,三面临空,气势磅礴,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部分,总面积3300平方米。陵前区包括十里神道和九龙泉遗址;祭祀区设拜炎阁及祭祀广场;墓冢区在常羊山中峰顶,四周植松柏,树碑林。
湖南炎帝陵
湖南炎帝陵在湖南省炎陵县西南15公里处,又称“天子坟”。炎帝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最后因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其死后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在南宋时由茶陵分置)。炎帝陵的四周古木掩翳,水环绕其间。陵侧有一“洗药池”,传说是炎帝洗涮草药的地方,还有明清两代的御祭石碑数座。
河北娲皇宫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西部群山涉县,始建于北齐,是我国最大的祭祀上古天神女娲娘娘的庙宇。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分山上、山下两组。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绕山登上十八盘,便到达最高处的娲皇阁。娲皇阁建在山势很险峻的绝壁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崖间的半圆形石坎,建筑群位居依山就势的石砌台上,有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等。在娲皇阁外山崖上刻有摩崖佛经6部,13万余字,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我国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山西尧庙
尧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始建于晋代,自唐以后,历代重修,规模逐渐扩大。庙内最初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宁,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最后是寝宫,建筑十分宏丽。现尚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尧宫)和寝宫。广运殿始建于唐朝,殿高27米,内供巨大尧像。两边墙壁有精雕的龙、凤、狮子、麒麟等动物图像,尤为精美。尧庙附近有尧庙村,村内有尧王井,相传为尧所凿。
浙江绍兴禹王陵
禹王陵位于浙江省绍兴东南会稽山北麓,距城约3公里。传说大禹死后就葬在绍兴。现存的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重建的,亭内巨碑上刻有“大禹陵”三字。据当地人说,即使极有生命力的竹根,凡延伸到大禹陵的区域,竹子无一不枯死,非常神秘。
湖北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城东北的屈坪,四周高山环抱,一条屈河横贯其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东面山梁下的香炉坪相传即为屈原诞生地。唐朝时改旧宅为屈原庙祭祀,至今仍存,庙内奉有屈原像。香炉坪对面山坡上有照面井,传屈原在此与姊女翌照面梳洗,井口围石雕栏杆,井水清澈甘美。在响鼓溪左岸有一山洞,洞高仅2米,四周景色幽美,上镌“读书洞”三字,传为屈原少年读书之处。
湖南岳阳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汨罗市玉笥山,著名的汨罗江水从山脚流过。祠始建于汉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三进院落。祠前日棵梧桐,亭亭玉立,院内4株古桂,枝叶繁茂。正殿内设有屈原神龛。玉笥山后有“骚坛”,四壁如削,兀立江边,传说屈原曾在此构思《离骚》、《哀郢》、《怀沙》、《九歌》等。坛下有“濯缨桥”,相传屈原曾在此洗帽缨;祠前有“独醒亭”,是诗人当年与渔民谈心之处,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
山东曲阜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其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327.5亩,南北长1120米。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杏坛,传为孔子讲学处,坛旁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大成殿为孔庙的主殿,殿内正中奉祀孔子塑像,两旁为4配和12哲的塑像;东西庑殿原供孔子弟子及儒家历代先贤;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的夹墙。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哈尔滨文庙
哈尔滨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共三进院落,九殿二室,规模相当宏伟。前院为棂星门院,院南有泮池虹桥,苍松翠柏,池北则为棂星门,三门四柱木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中院依次为五开间大成门,面阔九间的大成殿。大成殿为全庙主体,气势雄壮,富丽堂皇,两旁为配殿,后院有面阔七间的崇圣祠。
广西恭城文庙
恭城文庙位于广西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山,建于明朝,清初毁于兵火,现存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仍大体保持原状。整个建筑依山就势,殿堂高低错落,由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组成,占地面积为3500平方米。殿堂屋脊、飞檐、石柱、栏杆、梁栋都有山水、人物、花草、飞禽、走兽等雕刻或绘画,风格华丽,气势壮观。
云南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在云南省建水县城北门附近,为云南省最大文庙,始建于元,明、清两代按曲阜孔庙布局先后扩建。内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三祠、八坊,相互对称,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庙内有一个椭圆形大池塘,名叫“学海”。正殿先师庙,为明朝重建。殿周有20根大石柱,每根高5米,重约万斤,用整块青石雕成,其中两根有镂空雕刻的巨龙盘绕。屋顶全铺五光十色的琉璃瓦。正殿大门的22扇屏门上,雕有近百种飞禽走兽,工艺极精细。
贵州安顺文庙
文庙位于安顺市区东黉学街,是贵州现存文庙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于明洪武初年,天启年间(1621~1628年)重修。清初增建,道光年间(1821~1851年)先后三次维修、扩建。大成殿和大成门的4根龙柱,每根长达5米以上,大可合围,各有两条直径约20厘米的云龙盘绕,精雕细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矫键有力。其中大成殿的两根,系镂空透雕,一鳞一爪一须,均有细致的刻画,生动传神。在蛟龙腾云、浪翻波涌的艺术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大成门的两根,刀法梢涉粗犷,颇具古朴苍劲之风。
陕西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80万。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区内有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陕西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公元前87年,71岁的汉武帝病死,葬于茂陵。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茂陵不仅在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到他死前后共用了53年。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由于陪葬物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俑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1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
陕西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是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病逝时年仅24岁。汉武帝因其早逝十分悲痛,下诏令陪葬茂陵。墓用天然石头垒成祁连山形状,象征霍去病生前驰骋鏖战的疆场。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石马、马踏匈奴、怪兽食羊、卧牛、人与熊等,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是极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河南医圣墓祠
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故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墓为圆锥形,高3米多,方圆?0余米,墓前立有清朝顺治十三年的墓牌,上刻有“万代医圣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墓后建有医圣祠,祠的正殿塑有张仲景像,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门亭、内经楼、桂花轩、待月轩、梅花轩等。词内还有张仲景事迹史画和117幅历代名医石刻画像。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墓相毗连。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匠鲁建刻字,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诸葛亮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河南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岗上。系为纪念三国时著名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祠堂。该祠始建于唐代,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大规模重建。元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以后历朝都对该祠进行过修缮。武侯祠由前、后、南、北四院组成。山门为无梁殿,前有仙人桥、诸葛井等古迹。前院左有三星殿,右有三官殿。南院为道房院,上房为老君殿,内供汉白玉老君坐像,左有七真殿、右有八仙殿。北院有关(羽)张(飞)殿、三顾堂。现留宁远楼一座,楼内奉有武侯雕像一尊。楼左有读书台,右有龙角塔。楼前假山上存留有武侯当年坐过的抱膝石。山前筑一茅庐,庐内立汉篆字碑一通。庐后有一小桥,桥左有躬耕亭,右有伴月台。武侯祠的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被誉为“卧龙碑林”。其中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可称得上是“三绝”碑。
山西解州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西关,为纪念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而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现存庙宇总面积为18000平方米,属清康熙年间重建。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北部为正庙,主要建筑有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布局完美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
重庆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原位于长江南岸的重庆飞凤山,因三峡截流上移迁至北岸。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的祠宇,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一组宏伟壮丽、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号称“巴蜀一胜景”。张飞庙殿宇巍峨,造型雄奇,布局严谨,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园林面积11.1万平方米。庙前临江石壁上刻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隔江可辨。庙内主要建筑有: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结义楼,祭祀张飞的正殿,寄托张飞对关云长思念之情的望云轩,以及为纪念传说中张飞神灵为上下航船助风而修的助风阁。
湖北宜昌黄陵庙
黄陵庙位于宜昌市西25公里的黄牛峡中,又名黄牛祠。它背靠黄牛岩,面临长江水,重檐高挑,古朴雅致。据县志载,庙为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首建。诸葛亮率师入蜀,过黄牛峡,见山岩壁立,峰峦如画,有神像影现,前竖旌旗,右站黄牛,想到大禹治水有黄龙相助方得成功,认为是黄龙显灵,因此建庙祀黄牛。唐朝时,在祠中建禹王庙,以后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修建,庙内有明、清以来的碑刻等古迹遗物。
西安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位于西安北约70公里处的九峻山上。昭陵始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入葬时方才建成,历时13年之久。它开创了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先例,比以往帝王堆土为陵更为壮观。陵园内还有16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陪葬最多的一座皇陵。李世民的陵寝居高临下,陪葬墓列侍两侧,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陵后有太宗所乘六骏石刻像,刻工精细,姿态生动。今存四骏,保存在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
陕西乾陵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80公里。东有豹谷,西有汉谷,依山为阙,气势雄伟。这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和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墓。陵园内城的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墙体厚2.4米。乾陵的地面设置,遗留到现在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十分精美,屹立在梁山之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另还有朱雀门外两座大碑,即“七节碑”和著名的“无字碑”,以及石像61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