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3600782571
邮箱:
地址: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德惠路1号A区会馆副楼9楼
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大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佛教的雕塑作品,展现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人们对信仰的虔诚恭敬,尤其是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涵盖对佛法的体征与宗教情操的投入。于外,表达生活中的善美;于内,是人格的超越与庄严,使雕塑艺术成为弘传佛法的一种方便法门。
佛陀入灭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出现大批佛教雕塑艺术品。佛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公元1世纪末的印度西北犍陀罗地方(今巴基斯坦北)。印度贵霜王朝时期,迦腻色迦王笃信佛法,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塔,雕塑佛像。犍陀罗曾一度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的统治之下,因而流行着希腊人的艺术,雕刻作品呈现浓厚的希腊风格,被视为印度与希腊美学协调的结合,此称为“犍陀罗艺术”。同一时期还有“秣菟罗艺术”。
卍georgia Graeco希腊-Buddhist terracotta佛像陶艺(左图);classical Hellenistic style希腊古典风格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8 19:15
犍陀罗的佛教美术是和中国的佛教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的。例如早期的镀金铜像的面型,眼和口髭的形式,以及服装的样式都有渊源于犍陀罗式佛像的痕迹。和中国佛教美术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系的另一佛教艺术学派是印度的笈多王朝(约公元320—650年)的雕刻和绘画。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有两种式样:秣菟罗地方的和秣揭陀地方的,而分别称为秣菟罗式和秣揭陀式。若与中国古代雕塑加以比较,可见秣菟罗式与北魏时期的造像共同点较多,秣揭陀式则与北齐、隋唐时代的造像更为接近。
卍犍陀罗佛像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8 19:30
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流变以及社会风尚,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造像,因佛教从印度传入不久,仍受着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其佛造造像的面容为高鼻通额,薄唇卷发,呈印度人的形象,其服饰为薄衣贴体,或身着通肩大衣,盖在两肩,且随着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问肩后;或身着偏祖右肩式服饰,即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裸露右胸和右肩,这些都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在雕凿上粗放豪迈,刻工刚劲有力。
北魏中期和晚期,佛教造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其面庞一般显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活泼,那“秀骨清相”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衣服出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成了衣袂飘杨的“冕服式”中国长袍。此时佛教造像开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而适应社会的审美要求和伦理观念,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造像艺术。例如菩萨造像突破了印度佛教“洁身无性”的造像原则,创造出各式端庄秀丽的女身菩萨像,并披上了汉族妇女流行的披帛。
到了北齐,开始出现特殊的变化,这时的佛像以单体圆雕佛像为主,可能受到印度笈多时期佛像与南朝“曹衣出水”画风的多重影响,造像形态转为面容丰圆适中,身躯圆润,比例匀称及薄衣贴体的新风格。整体雕工简洁流畅,神情静谧端祥。
隋代佛教兴盛,佛像先继承北朝的风格以后,转而以写实的优美造形发展,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为主要特质。
唐代是中国佛教最兴盛时代,艺术家充分掌握圆熟的写实性技法,佛像面容圆满端祥,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而慈祥,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黄金时代。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8 19:45
隋唐时期,我国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越来越浓厚,人格化、世俗化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把绘画与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色彩日趋丰富,技巧更加娴熟,人物刻划相当细致准确。尤其是唐代造像,更加精致完美,绚烂成熟。虽然它们只是重复一些固定的宗教内容,但同一定名的佛或菩萨都不断在现不同的形象。如一尊菩萨石造像,其头戴华饰,身挂飘带,胸腹裸露,面部表情温厚亲和,体躯丰腴光润,极具唐代女性的风瓷。其适度的人体比例,自然的形态则很可能是以当时的真人为范本的。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佛教史上出了以建立宗派、传译佛经、发展寺院经济为主的新阶段,单纯的金铜、石造像较前减少,木雕、铸铁造像渐次流行。五代宋初,随着禅宗思想的勃兴,普遍流行观音、罗汉、祖师等像的造作,布袋和尚式的弥勒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禅宗佛像,造型上更加摆脱了佛教仪轨的严格限制,特别是观音菩萨等,更是不守一格,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宋代的菩萨面容椭圆秀美,姿态优雅自在,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却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
元代统治阶级信奉藏传佛教,但对其它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因而传统的佛教艺术仍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藏传佛教密宗,与传统佛教显宗并存,使佛教造像亦有增益。“汉式造像 ”继承了唐宋传统风格,汉化佛教特征更加明显;“梵式造像”受到印度巴拉王朝作风的影响,有其特定的仪轨,虽与“汉式造像”有些共同点,但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大多显露出梵式藏传佛教造像的特征。到了明代,东传的“梵式”已与“汉式”融合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清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并存不悖,各领风骚。特别是一些鎏金铜造像,制作精美,光彩夺目,有的还镶嵌珍珠宝石,十分宝贵。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8 20:14
◇佛像的庄严法相表征
如佛顶隆起是“肉髻相”,象征佛的智慧福德圆满;双眉间的圆点是“白毫相”,象征会放微妙光明;眼睛半睁俯视,象征眼根清净,慈眼视众生;唇如莲瓣含微笑,象征口业清净,广说法语;双耳修长,象征耳根清净,常闻佛法;手指纤长优雅,象征以柔软之手利乐大众;身姿端严,象征威仪清净,端庄高雅;容仪具足,象征能令见者皆生敬爱法喜之心。
佛教是很重视美学的宗教,以建筑、经文、音乐、美术和佛像之美,来映照人格之美、佛法之美。而创作佛像本身是一种修行弘法的志业,也是积功德、结善缘的布施。其造像不仅具有典雅的艺术美感,更重视内心精神的升华。历代从事佛教的艺术家们,都以虔诚的信念,思惟佛教中的法义来创作庄严的法相,使信众能被其高雅、安祥、慈悲之美所熏陶净化,体会生命更深一层的感动与法喜自在。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8 20:30
◇佛像的装藏
佛像内部,依印度传统之规格都要进行“装藏”,把一些珍贵的圣物填满佛像里面空心部分。这些圣物包括舍利、祖师遗物、经咒等(法身舍利),大型的佛像甚至装入经书。装入之经咒亦有其规格:纸张必须耐久;印墨可防虫而无毒;印咒时不可有空位,也不可太紧密;切纸时不可留空间,亦不可把咒字切断;卷起咒纸时由咒首或咒尾卷起也各有意义在内,不可胡乱运作;最后还要把空位以檀香粉与宝石磨成之粉末填满。
但不可胡乱制造佛像,这是一种愚昧及不尊重。
◇佛像种类
佛教造像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佛像;二是菩萨;三是佛的弟子和罗汉像;四是八部护法像,即佛教中八种护法神怪,如各种天王、伎乐天等。另外,还常出现供养人的形象,即那些出资雕造佛者的形象,其有僧侣和世俗人。各类佛像的造型及形象规律是很严格的,都遵循着其天国阶次,或者说神格来塑造。。
◇佛像材质
有玉、金、银、铜,木,泥胎和花岗岩等。铜佛像是一种立体的雕塑艺术,有镏金、泥金之分。
◇佛像的形像
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盘腿打坐在莲花座或方形须弥座上,身披袈裟,顶有肉髻,偏袒右肩,显露心胸,无宝冠和缨络。佛像上有着不同的手印(手指和手指构成形状)。一般而言,佛所穿的衣服,大致是下穿裙衣掩盖下半身。裙衣没有带襻攫,以带束布而成褶。佛教各派所宗的衣裙及布色略有不同。佛的上身穿“僧祇支”,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在僧祇支的外面则穿大衣(梵言称“僧伽大衣的穿法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
◎如来庄严佛像
只要是佛的阶次,头上一定有肉髻,有右旋螺发或水波纹佛发,身着大衣(通肩式、袒右肩式、褒衣博带式、双领下垂式等)。例如释迦佛、旃檀佛像、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卢舍那佛等都属于如来相。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公元9世纪后属于密宗的佛陀像,也有将佛陀头上加冠,但佛发仍是高肉髻和螺发,也称为庄严佛像。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这两种大衣一直到今天仍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继承,是藏传造像的主流大衣样式。但汉传佛像则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穿着的影响,多穿所谓褒衣博带式大衣,以后又发展出所谓双领下垂式等。
卍说法印佛像;宝冠佛像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0:27
○如来相通常有以下的姿态:
三佛──在大雄宝殿内三尊佛像并排而坐。不论汉传及藏传佛教,一律都是如来相。诸佛可从手印、标帜和座次来确认。
三世佛:燃灯佛(过去)、释迦佛(现在)、弥勒佛(未来)
三方佛:阿弥陀佛(西方)、释迦佛(中)、药师佛(东方)
三身佛:卢舍那佛(报身)、毗卢遮那佛(法身)、释迦佛(应身)
这些佛没有太多的固定标帜,阿弥陀佛一般是双手重叠置膝上作禅定手印;毗卢遮那佛双拳握抱,两手食指相并,称智拳印;药师佛右手往往捻一药丸或左手托一小钵;其他的佛作说法印或作施无畏印。按佛经上说,只有降魔印、说法印、禅定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五种基本手印,各佛皆可使用。
卍三世佛 铜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7:50
▼佛像形像标准
按照佛经的说法,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秘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
▽三十二相:
第一. 足下安平立相;第二. 千辐轮相(足底犹似掌纹显出千辐轮);第三. 长指相;第四. 足跟广平相;第五. 手足指缦网相(手足之间如蹼状);第六. 手足柔软相;第七. 足趺高满相;第八. 伊泥延膊相(或瑞如鹿王相),即股骨如鹿那样纤好;第九. 正立手过膝相;第十.马阴藏相;第十一. 身纵广相(双手平举时,其宽度与身高相等);第十二. 毛上向相;第十三. 一孔一毛生青色相;第十四. 身金色相;第十五. 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第十六.细薄皮相;第十七. 七处(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相;第十八. 两腋下隆满相;第十九. 身如狮子相;第二十. 身端直相;第二十一 肩圆满相;第二十二.四十齿相(常人四十六个);第二十三. 齿齐相;第二十四.牙白相;第二十五. 狮子颊相;第二十六. 味中得上味相(咽喉中有特别的津液,味觉上好);第二十七. 广长舌相;第二十八. 梵音深远相(声音清澈深远);第二十九.真青眼相(眼睛绀青色,如澄清的海水一样);第三. 睫如牛王相;第三十一. 顶髻相(头顶有肉隆起如譬,非常饱满);第三十二. 白毛相(眉间有白毛,也称眉间白毫相,平时卷缩,伸开达一丈五,从这里放出的光叫毫光、眉间光。白毛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
图解佛像三十二相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8:19
△八十种好,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等:
(一) 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 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 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 手足光泽红润。(五) 筋骨隐而不现。(六) 两踝俱隐。(七) 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 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 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 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 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 肢节均匀圆妙。(十三) 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 膝轮圆满。(十五) 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 身肢润滑洁净。(十七) 身容敦肃无畏。(十八) 身肢健壮。(十九) 身体安康圆满。(廿) 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 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 腹形方正、庄严。(廿三) 脐深右旋。(廿四) 脐厚不凹不凸。(廿五) 皮肤无疥癣。(廿六) 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 手纹深长明直。(廿八) 唇色光润丹晖。(廿九) 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 ) 舌相软薄广长。(卅一) 声音威远清澈。(卅二) 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 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 齿方整鲜白。(卅五) 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 眼净青白分明。(卅七) 眼相修广。(卅八) 眼睫齐整稠密。(卅九) 双眉长而细软。(四十) 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 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 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 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 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 额广平正。(四六) 身威严具足。(四七) 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 发香洁细润。(四九) 发齐不交杂。(五十) 发不断落。(五一) 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五二) 身体坚固充实。(五三) 身体长大端直。(五四) 诸窍清净圆好。(五五) 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 身相众所乐观。(五七) 面如秋满月。(五八) 颜貌舒泰。(五九) 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 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 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 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 相周圆妙好。 (六四) 身毛绀青光净。(六五) 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 顶相无能见者。(六七) 手足指网分明。(六八) 行时其足离地。(六九) 自持不待他卫。(七十) 威德摄一切。(七一) 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 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 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 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 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 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 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 顶骨坚实圆满。(七九) 颜容常少不老。(八十) 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8:38
▼佛像体姿
佛像的体姿,大致而言,可分为坐像、立像、卧像等几种。坐像又可分为结跏跌坐、半跏跌坐、跪坐、倚坐、箕坐、蹲居坐等多种。
结跏跌坐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结跏跌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8:55
半跏坐俗称“单盘”,密宗称之为“吉祥坐”。半跏坐即以左右之一足押一股,也可分为二种:即以右足押于左股上者,称为吉祥半跏坐;以左足押于右股上的,则称为降魔半跏坐。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09:58
倚坐又称善跏跌坐,即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一般佛陀的坐像都采取结跏跌坐与善跏跌坐二种姿式。另有一种交脚倚坐,即两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弥勒菩萨像,都取交脚倚坐之姿。还有一种半跏倚坐思惟像,左脚放下,右脚结半跏坐,以右手支下颚作思惟状,这多为菩萨的像。
卍倚坐、交脚倚坐、半跏倚坐的弥勒菩萨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10:14
佛立像本于释迦佛游行说法的姿势。相传释迦成道后,在西北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四十九年。所以佛的立像多为一脚向侧前略伸,表示步行的样子,一般称之为行径像。还有一种双脚并立于莲花台上,双手作接引状,这大多是阿弥陀佛像,表示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在尊像旁,有一种站立合掌的菩萨或弟子的像,这称之为侍立像。此外,各种护法天神的像多为立像,其姿势则有各种各样。
卍释迦佛行径像;作接引状的阿弥陀佛像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10:36
卍主尊像和旁边的侍立像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11:03
卧像一般表示释迦佛在住世多年,最后去世涅槃时的情况。其姿态大多为右胁而卧,有的还在其身后塑绘出众多弟子悲哀哭泣的形状,以表现他们对佛涅槃的悲伤心情。
卍莫高窟158窟卧像
作者:皇侠圣君 提交日期:2011-07-19 11:16
▼佛像手印
佛教的像,很讲究手的刻划和塑造。佛像的手,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佛教称之为手印、印相或印契。诸佛手印之种类甚多,而密宗中手印的种类可谓数以千计,每种都有特殊的含义和作用,以各种不同的印相来表示佛的内证、誓愿和各种功德。诸佛的手印,象徵着佛的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也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佛教中,根据诸佛愿力、因缘及成道、说法时的不同特徵,其住过程中所结的手印有着不同的含意,姿势也各有不同。最常见的印相,有这么五种:
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于使魔王惧伏。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为触地印。
说法印──右手掌在胸前,掌心朝外,左手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作划策指示状,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所以称为说法印。
施无畏印──即右手曲肘朝前,当胸竖立,舒五指,手掌向前,告诫众生不必害怕,布施无怖畏给予众生的意思。这种印相与说法时印相相通用,如在经论中所说的举手说法,即是此印相。
与愿印──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掌心向外,为满足众生的愿望,叫与愿印(又作施愿印),表示佛菩萨能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造像中常将施无畏印和与愿印结合在一起,称为施无畏与愿印。
禅定印──是以双手仰放下腹前,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 2023-02-14 双层惠安芝麻灰八角凉亭建成
- 2022-09-03 禅意景观石雕小沙弥样式图片大全
- 2022-08-26 欧式石材罗马柱 别墅大理石罗马柱
- 2022-08-19 罗源青石雕龙柱 寺院盘龙柱雕刻
- 2022-08-05 广场石材栏杆定做 石雕栏杆雕刻——晋江吾悦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