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3600782571
邮箱:
地址: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德惠路1号A区会馆副楼9楼
此座寺庙石经幢总高3.2米。碑身可有经文。
经幢,是佛家弘扬佛法的一种器物。最初的经幢样式是在高杆之上挂上各色丝绦,丝绦上书写佛经,供佛家弟子念诵。因高杆顶端的伞盖类似于古代车上遮阳用的“幢”,故名经幢。以后,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经幢的样式也在不断变化,从丝质、木质逐渐向砖质、石质演变。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经幢的形状渐趋完美,作用也被逐渐放大,成为佛教建筑中一种具有无边法力的标志性建筑。
宝坻石经幢是一座典型的石质经幢。石经幢位于宝坻老城区十字街口最高处,始建于辽开泰年间(1012-1016),距今已整整一千年。经幢由基坛、须弥座、幢身、宝顶四部分组成,通高11.4米。整个建筑为八面体造型,结构简洁明快,比例匀称,挺拔高耸。经幢基坛上刻有“太子入学之处”、“太子东门见老之处”等24幅佛祖生平故事,技法娴熟,生动形象。幢身部分又分六层,分别刻有佛龛、佛像及佛经。宝顶部位安装着鎏金“如意宝珠”。“如意宝珠”呈球形,阳光之下,金光闪烁,有“石幢金顶”的美称。“石幢金顶”也成为了宝坻古八景之中的重要一景。
石经幢自建立以来,备受远近佛家弟子崇奉。但是,千年以来,石经幢也经历了众多的天灾人祸。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石经幢就至少遭受了三次地震的毁损。每次震后,宝坻的善男信女都踊跃捐献钱物,重修经幢。“文革”期间,石经幢再次毁于人祸。1988年,宝坻县政府斥资搜集散落于民间的经幢原件,加装抗震设施,在原址恢复重建了石经幢。目前,石经幢是我区仅有的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关于石经幢,宝坻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瑰丽的传说故事。传说石幢下有一海眼,直通东海。海眼下有一条恶龙,经常出没伤人。南海观世音菩萨体恤民情,施展法力降服了恶龙。为永保后世平安,菩萨颁赐佛牙两颗,存于银匣之内,用银匣压住海眼,上面再建以石经幢,从此恶龙便绝迹了。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石幢记》及《宝坻县志别录》对佛牙确有记载:“有银匣一具,内藏佛牙二齿,长大异常。”据传“文革”期间拆毁石经幢时曾发现银匣及佛牙,但令人痛惜的是,佛牙现已不知去向。